|
日前,银监会召开三季度经济金融形势分析会,明确指出要加强理财资金投资管理,严禁银行理财资金违规进入房地产领域。对于高烧不退的楼市而言,这是银监会打出的一记重拳。 房地产领域是银行理财投资的集中领域之一。据《中国银行业理财市场报告》显示,今年上半年,有13.06%的银行理财资金流向了房地产,规模占比从去年的第三升至第二,共计2.09万亿元。这还是保守的数字。因为在这份报告中,占理财资金投向的14.21%、排行业第一的土木工程建筑业同样与房地产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且报告也注明,“部分理财资金所投资资产的融资人涉及多个行业,或无法将理财资金投向明确归为某一行业,这部分理财资金不纳入统计”。 可见,理财资金已成为房地产行业除正常的贷款、债券、股权外的重要融资渠道。理财资金不仅在消费端加杠杆,也在土地市场兴风作浪,土地拍卖保证金、土地出让金等,都有理财资金违规进入的身影。 对于理财资金大量进入房地产吹大泡沫带来的危害,监管部门早有认识。早在2011年6月,银监会就明确要求银行理财资金不得流向地方融资平台、“两高一剩”企业和商业房地产开发项目等限制性行业和领域。2013年初又再次重申这一政策。而在三令五申之下,为何依然有大量银行理财资金流向了房地产? 其一,在于近几年来房地产业利润极高,能够承担更高的融资费用,同时正常的贷款渠道又受到严格监管和限制。在实体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的背景下,一些银行为了收取更多的中间费用提升业绩,不惜铤而走险。 其二,理财资金池模式为银行打房地产擦边球创造了条件。所谓理财资金池是指银行将发行多款理财产品募集到的资金汇集起来,形成一个“大池子”。银行发行理财产品募集的资金进入资金池之后,投资者并不知道自己的资金到底投向了哪里,而是由银行对池子里的资金进行统一管理和投资,由于理财产品与投资资产间并不能做到一一对应,银行在理财资金投向上有了极大的自主权和回旋余地。 形形色色的银行理财资金池“大小不清、深浅莫测”,连接在上面的“信托、券商资管、基金子公司、期货子公司”等投资管道令人眼花缭乱,池子里的水到底去哪了?也就成了某些银行高层才知道的秘密。理财资金池在他们手中就像魔术师的道具,可以补充资金满足需要,可以转移利润扮靓报表,可以割肥补瘦掩盖亏损保证刚兑,还可以移花接木打擦边球逃避监管。这也成为银行理财资金流向房地产“剪不断,理还乱”的重要因素。 其三,混业监管还不成熟。一些银行理财资金这头连着银行,那头接着券商资管、基金子公司等投资机构,资金从这个池子出,那个池子进。而监管部门只能各管一头,难以理清银行资金流向、规模、时限、利率等具体情况,监管难免流于形式。 因此,要真正做到令行禁止,必须采取更有针对性的措施。一是要提高银行理财资金流向透明度。在理财资金池问题一时半会不能彻底解决的情况下,必须强化银行理财资金的信息披露,投向了谁,投了多少,期限多长,应更加透明,杜绝“抽屉协议”“阴阳合同”。二是要完善监管协作机制。要尽快建立一个跨产品、跨机构、跨市场、跨区域的功能性监管协作机制,对金融机构、理财产品的市场准入、营运要求、风险控制、违规惩处等进行联合监管,严格规范银信合作、银证合作、银保合作等业务模式,避免监管套利,削弱宏观调控政策的实施效果。三是要强化对商业银行及其高管考核和监管惩处,对于违规运用理财资金的金融机构,板子不能高高举起,轻轻落下,只有罚到实处,打到痛处,才能以儆效尤,体现政策的严肃性。 一分部署,九分落实。有关金融机构和监管部门应积极行动起来,真正斩断银行理财资金违规流向房地产的渠道,别让监管的铁拳再次打在了棉花上。 (编辑:大鹏 来源:经济日报)本文章来自网友投递或资讯集录,如果侵犯你的权益,请发邮件:495600785@qq.com告知小编,将尽快做出处理。 |
编辑推荐
品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