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正豪 全球第四、中国第二大电信设备制造商中兴面临“断粮”。话题沸沸扬扬,从愤慨到激辩,再到反思,芯片的“依赖危机”话题数度转折,最终让公众对一个产业的认知迅速提升,这不失为诸多坏消息中的一个意外收获。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日前指出:“大国重器必须掌握在自己手里,要通过自力更生,倒逼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 中国芯片产业的自主创新之路默默数十载,直到最近,一些对“中国芯”历史有着切身之痛的行业人士屡屡发声,才让这个产业的艰险蓝图渐渐拼成于大众视野。中国芯片元老倪光南院士的故事最近刷了屏,也道出了关键:国家出钱,投种子,一年往市场里撒1000亿,连撒5年钱,允许大面积失败。要鼓励不同背景的企业和企业家去创新、实践,败者不咎,能者做大。 看上去,这似乎是核心技术之争,然而核心技术从何而来?说到底,这其实是对企业家精神生存土壤的培育。 多年来,企业家精神不绝于耳,被写入文件,编入书稿,散播于公众认知。但如果企业家们尚在为融资难、融资贵忧虑,在资源获取、市场准入上步履艰难,那么企业家精神不过是空中楼阁。 值得庆幸的是,帕累托效应毕竟在起作用。去年国务院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营造企业家健康成长环境弘扬优秀企业家精神更好发挥企业家作用的意见》,明确肯定了企业家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贡献,提出营造企业家健康成长环境,弘扬优秀企业家精神。 此举一呼百应,包括马云、柳传志在内的著名民营企业家纷纷发表讲话,畅谈企业家精神。日前,中国薄膜太阳能领军企业汉能的创始人、汉能控股集团董事局主席李河君在《人民日报》发表署名文章《让企业家精神竞相迸发》,呼吁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社会氛围。 李河君的呼吁,源于其自身的经历。汉能成立20多年来,始终专注于清洁能源,凭自身力量建设了全球最大的民营水电站——金安桥水电站,而后转身进入薄膜太阳能领域,并立志“用薄膜太阳能改变世界”。 2012年~2014年,汉能将德国Solibro、美国MiaSolé、Global Solar Energy(GSE)及Alta Devices这四家当时拥有全球最先进薄膜太阳能技术的公司收入囊中,一跃成为全球规模最大、技术最领先的薄膜太阳能企业。其后数年,汉能累计投入超过100亿美元,着力解决核心装备国产化和技术产业化,制定并实施了“一基两翼”的战略模式(以薄膜太阳能技术的持续创新为基础,以薄膜太阳能电池制造装备及产线的“交钥匙”解决方案为左翼,以分布式能源及移动能源的解决方案为右翼),一手缔造了一个拥有广泛用途的薄膜太阳能和移动能源行业。时至今日,全球范围内,汉能在薄膜太阳能领域拥有超过2500项专利,并长期保有5项世界纪录。 如今,薄膜太阳能领域已经吸引不少企业关注和进驻,包括资本实力雄厚的中国建材、国节能公司、上海电气等国有企业。汉能压力陡增,虽已历经飓风狂浪,但水面下依然暗礁密布。 事实上,汉能的经历并非个案,中国民营企业多少都有着相似境遇。企业家精神跌跌撞撞,却仍光芒不灭,并不断被如汉能一般的企业充实其内涵,拓展其边界。 李河君常言:“国运则我运”。这实非李河君一人感悟、汉能一家之言,而是无数中国民营企业的生存大背景,也是企业家精神的最高背书。反之,企业家精神之于国家社会,同样是宝贵的财富。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如果“中兴之鉴”能让企业家精神得到更多关注,政策和舆论的土壤营养更为充分,实现真正的“中兴”,那么再困难的局面,或许都保留着好转的希望。 (编辑:大鹏 来源:中华网)本文章来自网友投递或资讯集录,如果侵犯你的权益,请发邮件:495600785@qq.com告知小编,将尽快做出处理。 |
编辑推荐
品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