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三届“互联网+教育”创新周闭幕式现场) 2017年6月15日14:00,第三届“互联网+教育”创新周闭幕仪式在中关村互联网教育创新中心隆重举行。中关村互联网教育创新中心总经理杨丹女士主持闭幕式。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秘书长,国家督学、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原主任张力,国务院参事、友成企业家扶贫基金会常务副理事长汤敏,教育部教育装备研究与发展中心主任曹志祥,国家发改委国际合作中心创业与社会发展办公室主任邓智华,中关村科技园区海淀园管委会副主任黄英,海淀园科技发展处副处长梁爱民,海淀区工商联党组副书记、副主席郭莹,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副部长/教授、未来教育高精尖创新中心执行主任余胜泉,中关村互联网教育创新中心董事长刘洋等嘉宾出席本次大会。 (第三届“互联网+教育”创新周闭幕仪式嘉宾合影) 为期15天的“互联网+教育”创新周通过7大主题、11场论坛以及为期3天的教育产品创新展,引领教育行业人士共同探讨教育的变革与发展趋势,展示最前沿的教育信息化创新产品,助力教育的创新发展,构建“互联网+教育”创新生态,现已圆满落幕。 (中关村互联网教育创新中心总经理杨丹主持闭幕式) 张力:互联网+教育/学习需求量持续升高 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秘书长,国家督学、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原主任张力在闭幕式上发表致辞。他指出,党和国家对教育事业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提出了新的部署要求,同时也明确了“十三五”期间我国教育信息化的总体方向。我国正进入一个教育和学习资源的“战国时代”,“互联网+教育/学习”是大势所趋,今后所有的师生关系、资源配置方式都将重新定位,呈现能者为师、愿者为生的崭新格局、公共和非公共资源相互交织的繁荣景象。张力认为,教育与学习是贯穿人们一生的需求,政府在配置公共资源、提供公共服务方面应负法定责任,促进教育公平,而民间资本在学习市场运作时应遵循用户至上、诚信为本、精准定位、量身定制、合理选择、注重实用的原则,持续健康发展。 (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秘书长,国家督学、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原主任张力) 黄英:利用技术创新,提升人才培养,助力产业聚集 中关村科技园区海淀园管委会副主任黄英在致辞中指出,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其在教育中的运用,互联网和教育深度融合,教学手段的改变提升了教学的效果,也促进了教育理念的变革,有助于各类人才的培养和成长。目前,海淀区作为北京建设全国科技创新中心的核心区,正聚焦中关村科学城的建设,不断改革创新,为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而努力。科技创新中心的建设离不开大批的人才,人才的培养与教育是密切相关的,利用现代化的技术和手段更加有效地培养人才是互联网教育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中关村互联网教育创新中心从2014年运行以来,基本实现了教育创新人才聚集、活动聚集、资源聚集,构建了一条从苗圃到孵化器再到加速器的创业孵化链条,形成了互联互通,共建共享的教育创新生态环境。海淀区将研究这种产业聚集的创新模式,并在中关村大街进行推广。 (中关村科技园区海淀园管委会副主任黄英) 汤敏:互联网教育下的终身制学习新时期的到来 国务院参事、友成企业家扶贫基金会常务副理事长汤敏在大会上表示,互联网教育已得到大众的充分认可,投资金额屡创新高。人类技术进入了一个非凡时期。科技的迅猛发展使工作效率提高,替代了人类的工作职能,同时也给人类带来了危机意识。未来人工智能是否会代替人类,将是科技时代带来我们需要深度思考的问题。汤敏从此议题出发提出终身教育理论,认为学习不是某一时期的事情,而应是贯彻一生的习惯。当今的教育只以文凭为目的,而终身教育则是以教育本身为目的。终身教育的传播方式是以互联网为媒介,带动较大规模的学生们用碎片时间进行学习与实践的新师徒制学习。这一模式的好处在于不受时间,地点,资金的局限,顺应时代快速发展的趋势。也使一些资源匮乏的地区,更加便捷快速的得到优质的资源。在人类社会发生巨大变化的当下,我们已经进入人工智能的重要变革时期,人们通过终身制教育的互联网教育的新时期已经到来。 (国务院参事、友成企业家扶贫基金会常务副理事长汤敏) 曹志祥:以互联网为主导的教育模式是否适应当今社会 教育部教育装备研究与发展中心主任曹志祥认为教育的普及和落地需要装备和技术来支撑、辅助和促进。他提出在互联网+教育的思维下,应有主次之分。认为当今教育机构做的事情大多是基于“教育+互联网”而非“互联网+教育”,教育的本质没有变。在互联网下的教育,如果还只是面对电脑死板地学习,就不是教育而应叫做训练,教育和培训、训练有着本质的区别。他指出目前在中国需要的是“教育+互联网”,还没有达到“互联网+教育”的程度,应着重让互联网辅助的当今的教育,在教育本质不变的情况下,通过技术手段的扩展,让装备改变教育。 (教育部教育装备研究与发展中心主任曹志祥) 余胜泉:互联网教育带来个性化学习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副部长、教授,未来教育高精尖创新中心执行主任余胜泉认为未来的“互联网+教育”将是依据每个人的特征,来定制的个性化学习。互联网可以给学生提供针对性精准学习服务,基于学习者知识地图,可以为不同程度的学生提供精准的学习内容,提高学生学习效率与针对性。他指出,随着科技时代的发展,我们可以通过虚拟技术的增强来增强对人类感知世界的认识,基于学习情境为学者推送学习内容。未来的教育应是适应个性发展的教育。他认为21世纪中后期将会出现一些从根本上进行重新设计的学校,为学生提供更为灵活的教育课程和更加精准的教育。他希望互联网教育科技可以将学校的围墙打开,成为学校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将老师从重复性的工作中解放出来,将两者相结合组合使用,来实施更加适应学生的学习模式。未来的学习,将是无处不在的、感知用户情境的、适应性的、正式学习与非正式学习融合的、人际交往与互动的、认知网络连接的泛在学习。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副部长、教授,未来教育高精尖创新中心执行主任余胜泉) “育见未来”纪录片正式发布 中央电视台中央新影集团纪录片导演《育见未来》纪录片总导演石岚为《育见未来》纪录片开机仪式致辞。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秘书长、国家督学、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原主任张力;国务院参事、友成企业家扶贫基金会常务副理事长汤敏;教育部教育装备研究与发展中心主任曹志祥;中关村互联网教育创新中心董事长刘洋;中国信息协会教育分会会长步德迎;中央电视台中央新影集团制片人、《育见未来》项目制片人周莉芬为《育见未来》大型教育纪录片开机打板。 (大型教育纪录片《育见未来》开机仪式) 石岚: 创新教育纪录片具历史意义 中央电视台中央新影集团纪录片导演《育见未来》纪录片总导演石岚表示,随着互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出现,教育行业也进入了多元的时代。而以教育创新为主题的大型纪录片创作还是第一次,这在教育行业的创新历程中意义十分重大。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成为中国经济发展新引擎的时代背景下,中国的互联网教育已经迎来最好的发展机遇。“互联网+教育”正在积极影响着传统教育模式的转型升级。本次拍摄将记录“互联网+教育”创新实现中国教育强国梦的故事,反映中国教育发展历程,突出充满活力的“互联网+教育”创新生态。 (中央电视台中央新影集团纪录片导演《育见未来》纪录片总导演石岚) 李爽:在线教育从业者渴望设立能力认证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副教授李爽进行在线教师发展主题报告。李爽表示MOOC浪潮推动在线教育迅猛发展,在线教育从注重标准和质量的模式转变到注重个性化发展的模式,从而进入理性发展时期。政府也在高度重视在线教育深化改革。在与中关村互联网教育创新中心携手开展“在线教学相关能力认证需求调查”中,需求人群呼声很高,这表明了未来在线教育的发展是乐观的。在线教师角色与智能会随着在线教育理念、技术与需求的发展而发生演变。对从业者在线教学研究能力的要求也不断提高。因此在线教育从业者希望可以得到多角色分级的能力认证,从而达到在线教育在社会大众的认知和权威性。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副教授李爽) 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基地-揭幕仪式 把创新创业融入到人才培养是国家的发展目标,对于当今这个飞速发展的时代,对于人才的培养不应有所局限,而应放眼未来,让创新思维跟上时代的脚步。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副部长、教授、未来教育高精尖创新中心执行主任余胜泉在揭牌仪式中提出要注重教育人才的实践能力的培养。随着互联网教育的发展,教育工作者不能只局限于学校,更要通过现代科技的发展来了解互联网对教育未来变革,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基地的建立,可以让学生们了解最前沿的东西,也可以培育一批具有扎实教育学识的创业者,通过他们真正推动教育创新的变革,使互联网变革教育的路走的更快、更稳。更准。 海淀园科技发展处副处长梁爱民,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副部长、教授、未来教育高精尖创新中心执行主任余胜泉,国家开放大学学生事务与教师发展中心主任张峦峤,中关村互联网教育创新中心书记魏宝成共同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基地》揭牌。 (《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基地》揭牌) 第三届“互联网+教育”创新周 第三届“互联网+教育”创新周已圆满落下帷幕,但创新的意识,互联网+的新思维并没有停下脚步。在互联网的大环境下,如何实现教育创新、推动教育变革仍是我们不断的实践和探索的主题。第三届“互联网+教育”创新周,从2017年6月1日至6月15日持续15天,设有7大主题、11场创新论坛以及为期3天的教育产品创新展,引领教育行业人士共同探讨教育的变革与发展趋势,展示最前沿的教育信息化创新产品,助力教育的创新发展,构建“互联网+教育”创新生态。 (第三届“互联网+教育”创新周闭幕式现场) (编辑:大鹏 来源:中华网)本文章来自网友投递或资讯集录,如果侵犯你的权益,请发邮件:495600785@qq.com告知小编,将尽快做出处理。 |
编辑推荐
品牌
|